第246章 电影的黄金时代(1 / 2)

民国大文豪 薪越 1282 字 6小时前

试映会结束,林子轩拿到了调查结果。

这是他参考后世电影行业的惯用手法进行的一次尝试。

在电影放映前,被邀请的每一位观众都会发一张调查表,用来对这部电影打分评价,满分为10分,还可以在表格上写下自己的意见。

在这个没有网络大数据的时代,这种调查表很实用。

这些观众要么是戏院的经理,要么是报刊的记者,他们的意见很有代表性。

戏院的经理阅片无数,影片能不能大卖他们很有经验,媒体可以为影片宣传造势,不可或缺,只要能获得这些人的认可,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。

目前的中国电影刚刚起步,从制作到发行都很混乱,看起来似乎是暴利,但隐忧明显。

这半年来,上海电影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,从原本的五家激增到十几家,都是富商看到有利可图,投资成立的小公司,拍摄跟风电影,就等着收钱。

这些小公司没有什么竞争力,却会破坏市场。

明星电影公司想要继续保持领先,就需要专业化,在保障电影质量的同时,把握市场的需求,拍摄具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。

林子轩准备把这种试映制度持续下去,了解市场和媒体对于电影的偏好。

从收上来的调查表能看出外国人对《杀手李昂》的评价普遍不错,大多给出了8分以上的成绩,对于一部成本不高的电影来说算是很高了。

中国媒体则略显保守,以7分居多,恐怕不少都是人情分。

调查表不是实名制,分为中文、英文和法文三个版本,这样能够看出各国观众的反应。

还有人提出意见,外国人集中在电影要明确李昂和马蒂娜之间的关系,中国人在感情上的含蓄让他们看的不是很明白,他们不喜欢暗示。

中国人的问题集中在马蒂娜身上,一个小女孩应不应该自己报仇,还要学习开枪杀人。

虽然马蒂娜最终没有杀人,而是返回了女校,可这样的电影会不会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,宣传坏的榜样,到时候教育界的学者恐怕会攻击这部电影。

报仇这种事情应该交给大人或者警察,而不是由小女孩来承担。

还有电影中的剧情反映了上海社会治安状况的混乱,可能会引起政府部门的不满。

电影的结局同样不能让所有人满意,有人觉得好,善恶有报,小女孩没有走上歧路,也有人觉得李昂不应该死,观众不愿意看到主角死亡。

这就是中国,拍摄一部电影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。

不能暗示这个,不能宣扬那个,各种条条框框。

如此一来,无论是题材还是思想都被局限住了,还谈什么发展,不解放思想,中国电影就没有出路,光靠那些低俗的喜剧片永远没有前途。

林子轩在拍摄《杀手李昂》之前就考虑过这些,这次试映会把问题集中了起来。

但他并不打算放弃在上海的公映,在这个年代还没有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。

1924年,北洋政府内务部发出通令要求进行电影检查,但北洋政府政权更迭频繁,根本没有能力对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进行全面审查。

中国真正的电影审查制度开始于1930年,民国政府颁布了《电影检查法》。

1931年组成了电影检查委员会,并于6月16日开始检查影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