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劭字仲瑗,也是汉末着名的学问家,但他的专长不在于经学,而主要是法律和礼仪。他曾经撰写过《汉官仪礼》、《律略》、《中汉辑序》等书,还写成博物志《风俗通义》——“建安七子”的应玚应德琏就是应劭的侄子,是勋心说我怎么只念叨过应玚,倒把应劭给忘了呢?!
在原本的历史上,应劭担任泰山太守的时候,奉了曹操之命,以迎曹嵩和曹德,然后不管那俩到底是怎么死的,要么得算应劭迎奉不及时,要么是在他辖区内(虽然已被臧霸等徐州军占据)出的事儿,总之他都逃不脱责任,因而恐慌之下,就北投袁绍去了,后来死在邺城。但在这一条时间线上,因为是勋护住了曹氏父子,所以应劭还老老实实地继续做他的泰山太守。即便吕布乱兖,因为泰山郡位置过于偏东,所以受到的波及不大,事后曹操只是行文责备应劭坐观成败而已,也没有免除他的职务。
是勋就此把这位应仲瑗先生给抛在了脑后——他这回经过泰山到青州去,压根儿没进郡治奉高,所以也没想起来——直到这回郑玄提出此人之名,是勋才赶紧伏身叩拜:“不能使遗贤列于朝堂,辅弼天子,勋之过也!”
说应劭是“遗贤”,其实这话不大准确,因为他好歹出仕为二千石,就不算在野。但是应劭年岁不小了,又没有什么军务方面的干才,一直把他放在紧邻青州的泰山郡,直面袁谭势力,实在不算是多好的选择。而应劭在原本的历史上,曾经在邺城制定《汉仪》、《汉宫礼仪故事》,上呈献帝,可以说对许昌小朝廷的新建和制度化,是起了一定作用的——那才是他真正的长处。所以把应劭放在泰山为守,可以说很没用,要是把他引入朝中,那才叫有用哪。
是勋因此而向郑玄致歉。郑玄微微一笑:“都中君子,都见不及此,非宏辅之过也。”是勋赶紧趁机拍马屁:“是以勋才急迎先生入许,唯先生有此识见也。”
于是过了几天,一行人进入奉高城,应劭出城相迎,与郑玄相谈甚欢。郑玄许诺说等我到了许都,就推荐你入朝,朝廷一应礼仪制度,还要请你多费心。至于是勋的成果,就是得应劭送了一套《风俗通义》的抄本,这书主要考证历代名物制度、风俗和传闻,夹杂了很多神话传说,比经书可要有趣多了。
只可惜,每晚临睡前还要听郑玄讲课,就没空看这种“闲书”……
又数日到了鄄城,曹德出城相迎,郑玄暂歇三日。是勋趁机就跑了趟自家庄院,接上管亥父女和小婴儿是复,跟随着一起南下——至于那处庄院,就交给了单父令宁可推荐的一位门客打理。
是勋这趟出差路途挺远,时间挺长,来回两个多月,四月初才始返回许都。入城的前一晚,吴质赶来相迎,并且告诉是勋:“您交待的事情,小人都已经办妥当了。”
是勋打定了把妾侍、孩子接回许都的主意以后,就给吴质写信,吴质按照他所说的,在许昌郊外购买了一处庄院、田产,作为管氏父女、祖孙的居所。就是勋本人而言,当然希望老婆、孩子都能聚在一处,但他一直没机会弥合曹淼和管巳之间的矛盾,如今曹淼身怀有孕,怀孕中的女人情绪最不稳定,最容易受刺激,所以嘛——还是先分着过,以后再想办法吧。
翌日来到许昌城外,曹操等三公亲自郊迎郑玄,随即郑玄上殿谒见天子刘协。刘协大喜,翌日便召来是勋,嘉勉其功——也就只嘴上夸夸罢了,说赏赐吧,他手头没钱,说升官吧,他没这个权力。
根据郑玄和是勋的上奏,召应劭入朝为太常,改任刘延为泰山太守。曹操赦免徐翕之罪,任为山阳太守——是勋心说我跟曹操推荐的人里面,大概就这位最没用,算是个添头。
至于郑玄带来的那数百弟子,朝廷下诏,任命郗虑为侍中,刘琰为中郎,许慈、王经、任嘏等十二人为五经博士,余者三成入太学读书,七成由各府征辟为吏。许昌朝廷初建,官吏缺额非常严重,即便兖、豫士人倒履来投,也填不满这个庞大的官僚系统,如今郑门弟子一来,倒是补充了很多公务员岗位。
曹操因此夸奖是勋:“宏辅一行,遂使朝堂充盈,群贤毕集,功莫大焉。”
但是是勋没有想到,隔了没多久,郑玄就在朝堂上当面顶撞起了曹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