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76章 气死人不偿命的包木头(1 / 2)

北颂 圣诞稻草人 3837 字 18天前

即便是包拯听惯了别人叫自己吝啬鬼,如今听到寇季的话脸颊也有点发烫。

诚实的包拯在寇季面前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撒谎,所以有些气弱的低声道:“今日路过马行街,见到了街道上有纨裤子弟欺负卖货的货郎不识字,想借此占货郎便宜,学生气不过,就上去管了一番。

货郎为了答谢学生,给了学生十几文钱。

学生不肯收,货郎就猜出了学生身份,知道学生是个当官的,还是个清官,就执意拿了一包糕点答谢学生。

学生还是不肯收,那货郎说学生不收就是看不起他,非要拽住学生理论。

学生拗不过他,就只能收下他的一片心意。”

寇季听完了包拯一席话,嘴巴微微张着,说不出一句话,赞他为官清廉吧,寇季说不出口,骂他是一块木头吧,人家做的也没错。

所以寇季一时间哑口无言。

包拯见寇季一脸惊愕状,小心翼翼的问道:“先生觉得不妥?”

寇季想让包拯滚出去,但张了张嘴没有说出口,一肚子的话化成了一口浓浓的叹息。

“哎……”

包拯见寇季盯着自己手里的糕点叹息,迟疑了一下,道:“先生若是喜欢,就拿去吃。回头学生上门的时候还给你带。

学生余下的那点俸禄,买一些糕点还是不成问题的。”

寇季翻了个白眼,大马金刀的往座椅上一座,没好气的道:“你又不是个蠢货,何故拿一包糕点羞辱我?”

包拯咧嘴一笑,“先生为官清廉,也不是那种收受贿赂的人。听说文彦博等人入京,带着珍贵的礼物上门拜访,先生都让他们带回去了。

可见先生品行高洁。”

寇季瞪了包拯一眼,喝道:“所以你包侍郎特地登门拜访,是想看看我有没有收受贿赂,好拿我去你们刑部大牢问罪?”

包拯拱手道:“学生不敢。”

寇季随手指了指一旁的座椅,没好气的道:“自己找地方坐,别让我请你。”

包拯赶忙点头答应了一声,找了个距离寇季最近的地方坐下。

寇季瞥了包拯一眼道:“听说你包拯是个大忙人,同窗故有邀你去饮酒赏月你都不肯,怎么有时间到我府上来了?

难道是害怕我寇某人收受贿赂,犯了王法,所以特地带了一包糕点过来提醒我?”

包拯苦笑道:“学生绝无半点羞辱先生之意,先生何故揪着此事不放呢?”

寇季吹胡子瞪眼的道:“那是因为你是个木头!”

包拯闻言,立马知道了寇季语气中的怨气从何而来,他苦笑着没有开口。

寇季见包拯没有提此事的意思,只能叹息一声,不再提此事。

“说说吧,找我所为何事?”

包拯坐直了身子,正色道:“学生近些日子清理刑部的卷宗,发现了一些陈年旧案,多有不妥之处,所以想重新调查取证,审理此案。

但那些陈年旧案,多数已经审结。

学生要重新审理,就要得到上官的首肯,还得去查阅大理寺的卷宗。”

说到此处,包拯缓缓闭上了嘴。

寇季哼了一声,“被人为难了,所以上门求我帮忙?”

包拯郑重的点了点头,道:“事关人命,学生不能轻易放弃。”

寇季感叹道:“你啊你,非得把自己弄成一个孤臣不可。刑部和大理寺既然审结,那就说明刑部和大理寺的诸多官员都认可的先有的判词。

你要翻案,那不就是打人家脸,说人家无能吗?

人家不为难你为难谁?”

包拯沉声道:“人命关天,纵然人已经被处以极刑,清白还是要还的。王尚书已经首肯了学生去清查旧案,就是下面的人不怎么配合,大理寺那边也不让学生去翻看卷宗。”

寇季幽幽的道:“王曾是一个见不得草菅人命的人,又去刑部不久,刑部办理的许多冤案跟他无关,他自然不会为难你。下面的人为难你很正常,因为一旦查出了大的疏漏,他们的饭碗就得砸。

案子大多是大理寺判的,定刑也是大理寺定的。

真要是草菅了人命,大理寺的人得担责。

所以大理寺的人为难你,也属于正常。”

包拯正色道:“在人命案上,黑就黑,白就是白,不能因为怕丢饭碗,就让许多人冤死。若是大理寺的人一直如此断案,那他们就是尸位素餐,当罢落。”

寇季盯着包拯问道:“你要是执意如此做的话,很有可能会沦为一个孤臣。在朝堂上,成了孤臣,下场可不太好。”

包拯义正言辞的道:“学生要是怕下场,学生也不会说今日这番话。更何况先生昔日查处六部,手段可比学生厉害多了。

先生不是也没沦为孤臣吗?”

寇季被包拯气笑了,“你能跟我比?”

包拯郑重的道:“学生自然没办法跟先生比,但学生十分喜欢先生的做法。”

寇季长出了一口气,“得亏官家是个明君,你先生我又罩得住,不然你如此做官,肯定没好下场。”

包拯沉声道:“学生不怕没好下场……”

寇季眉头一挑,厉声道:“牵连到家人你就乐意了?我大宋可是有株连之刑的,若是没有株连之刑,你如此做,我不反对。

可是有株连之刑,你就得为家里人考虑考虑。

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的命不是你给的。

你没理由带着他们一起去死。”

包拯皱眉道:“可学生为官,若是不匡扶正义,那还不如不当官。”

寇季瞪了包拯一眼,“没说不让你匡扶正义,但你也得讲究一下方法。比如你今日奏请我帮忙的事情,你完全可以上书给官家,由官家下令。

有圣谕在手,谁敢拦你?

你若是奏请了官家,不仅能让官家看到你的刚正和忠心,也能让那些心里对你怀有怨恨的人投鼠忌器。”

包拯略微思量了一下,拱手道:“学生受教了。”

寇季不咸不淡的道:“此事你回头写成奏疏递到政事堂,我会将其呈报给官家。以官家如今的秉性,相信不会拒绝。

不过我得提醒你,陈年旧案不好查,你最好去法医馆,请一两个手艺高超的仵作帮忙。

在审案的时候,最好将案子审清楚。

没审理清楚之前,千万别急着断案。”

包拯皱眉道:“学生不会草菅人命。”

寇季翻了个白眼道:“我是怕你遭人陷害,遭人算计,判了冤假错案。”

包拯沉吟了一下,郑重的道:“学生会小心的。”

寇季点了点头,没有言语,该提醒的他必须提醒到,免得包拯遭人算计,失了官位。

如今办案的方式方法相对还比较原始。

寇季就知道不下十种杀了人以后验看不出来的方法。

包拯涉足刑律的时间还不算太长,比起那些经年老吏差了不止一星半点,人家要是给包拯使绊子,包拯若是不小心,还真不一定看的不出来。

寇季叮嘱过了包拯以后,眼看着包拯还是不走,寇季询问道:“还有何事?”

包拯赶忙道:“登闻鼓……”

寇季听到了包拯提起了登闻鼓,脸上浮起了笑意。

登闻鼓历史悠久,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周,多设立在京师,为百姓鸣冤,或者百姓申诉民情所用。

史书上记载,北宋时期包拯治理开封府,效法登闻鼓,设立了鸣冤鼓,立于开封府外,为百姓提供有利的伸冤条件。

寇季入朝以后,就抢了包拯的政绩,提前在各地衙门设立的登闻鼓。

由于寇季身份了得,所以他在各地衙门设立的鸣冤鼓,沿用了登闻鼓的名字,并没有改名。

寇季抢了包拯在史书上的政绩,如今正主当面提出此事,寇季觉得心里蛮爽的。

寇季笑着道:“登闻鼓有什么不对?”

包拯抱拳道:“登闻鼓乃是先生设立的一条善政,自从登闻鼓出现以后,民间就少了许多罔顾国法的事情,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情也大大降低。

但是学生觉得,无论是皇宫门前的登闻鼓,还是各地衙门前的登闻鼓,设立的律条相对有些苛刻。

许多百姓对敲响登闻鼓的律条畏之如虎,使得他们不敢走近衙门里诉说冤情。

所以学生以为,当更正。”

寇季闻言,点点头道:“告御状,需要丈责一百,许多人未曾走到登闻鼓前,就被守在登闻鼓前的御前卫杖毙。

府衙门丈六十、州衙门丈三十、县衙门丈二十。

碰到了黑心的衙役,确实会出人命。”

包拯郑重的点头道:“当官本就是为民做主,若是以丈刑吓退百姓,那就有些失去了当官的本意。”

寇季询问道:“你觉得该如何改?”

包拯沉声道:“学生以为,当减半。”

寇季沉吟着摇了摇头,“减半也会打死人的。”

包拯沉吟了一下,想到了衙役们熟练的行刑手段,赞同的点点头。

一些老衙役们,能在不伤人皮肉的情况下,几棍子下去就能将人打出内伤。

甚至有的一棍子下去就能将人抽吐血。

寇季思量了好一会儿后,道:“应当取消庭丈,改为罚银。”

包拯皱眉道:“如此一来,会滋生许多贪腐。”

寇季感叹道:“至少贪污不会要人命。回头你将此事奏上来,让百官们议一议,我和官家也商量商量。

最好就是百姓告状,不打也不罚,除非断定是诬告,再罚也不迟。

如何罚,罚多少,应当定下数额。

确定百姓们能接受的起,不能逼死人。

借着大宋书报将此事传给百姓,让百姓明确的知道此事,知道罚款的数额,大大的避免地方上的贪腐。

此外,为了避免诬告成灾,当设立一定的门槛。

地方衙门判案不服,才能向上一级衙门申诉。

如此往复,直至御状。

斩刑是由大理寺审定,所以不怕地上衙门为了压下案子,草菅人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