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2节(1 / 2)

杨八娘 子一十四 2212 字 19天前

果然,一个和谐的后宫才是大臣们之福啊……

第668章 债券

“向百姓借钱?”吕蒙正一下就跳了起来,哎呀,遇着这么一个官家,自己迟早得和寇准一个脾气!

王旦见吕蒙正先跳了,便先忍了,估摸着这事还有得跳,吕蒙正跳累了,自己再上!和官家打交道,不光费心,还费力啊!

丁谓也是吃了一惊,但很快就调整好了表情,脑袋急速运转,这事可该怎么配合官家啊?还不如被贬出京去呢!

“官家可知,债台高筑是怎么来的?”吕蒙正这个急啊。

小眼睛……呃,话说战国末年,秦打赵国,兵逼洛阳,周天子周赦王听取了大臣的意见,问洛阳富商借钱,联合六国一起抵御秦国,结果仗没打起来,钱花了个差不多。

债主拿着债券天天在宫门外骂,周赦王就在宫里修了个高台,搬了进去,眼不见心不烦。

于是便有了债台高筑这么个词!

这知识都不是李先生教的,是启蒙老师教的!

小眼睛表示,自己记性还真是不错的!

“朕可不是周赦王!”小眼睛看向吕蒙正的眼神都不好了,自己可是有人品的啊,借钱还钱,天经地义的事,自己会赖账么?自己会赖账么?

就是自己想赖账,也会被百姓骂的不敢赖账啊!大宋的百姓比战国时候洛阳的百姓更厉害啊!

洛阳?!

洛阳?!

小眼睛整个人都不好了,自己选了半天的都城,结果竟然又选了一个民风彪悍的地?

“朕拿洛阳宫殿抵押!”小眼睛豁出去了!

汴京百姓虽然厉害,好歹大家还相互熟悉的嘛,有几十年的交情了,有些可有可无的事,汴京百姓还是会睁只眼闭只眼,抬抬手的,洛阳?洛阳百姓没准早就卯足了劲儿要给自己个下马威!

小眼睛钱还没开始借呢,已经想着干脆赖账得了!

吕蒙正和王旦都是一惊,要知道,为了迁都,小眼睛可是和大臣们角力了许久呢!

吕蒙正轻叹一声,“官家爱民之心,臣深感敬佩!”为了不增加赋税,竟然连迁都都可以暂缓了!

总不能搬去被抵押了的皇宫住吧?皇家还是要脸面的!迁都肯定不能按原计划进行啊,国库现在可是空空如也呢,就算等税收收上来了,用钱的地方多,也不可能全拿来还钱!

王旦也被小眼睛的一番良苦用心给感动了,虽然官家依旧很不靠谱,但初衷是好的嘛,当下道:“官家,加税一事,臣等务必仔细斟酌,此番虽然是向商人加税,也一定尽量的减轻他们的负担!”

“借,”小眼睛坚决道:“向商人借!给利钱!”

王旦便提醒小眼睛,向有钱的商人借钱,难度也不小的!大家会担心,有一就有二,绝对不会轻易答应的!

丁谓想了想,“官家,臣倒有一想法,朝廷不找富户借,朝廷将借条金额分小,最小金额暂定一两,咱们再把要增税的风声放出去,商人们肯定会踊跃认购,哪怕担心朝廷不还,总有借条在手,增税,那可是白给朝廷的!光汴京的商户,便能筹集到不少的银钱,完全不用派人去和富户商谈借银之事!”

小眼睛一拍桌子,对丁谓道:“这事就交给你了!”

吕蒙正和王旦还要阻拦,小眼睛摆手:“两位爱卿就别拦了,如果借银不顺利,再考虑加税!”

吕蒙正和王旦见小眼睛主意已定,只好勉为其难的同意了借钱,但却不同意拿洛阳宫殿进行抵押,“朝廷每年都有赋税呢!”

“就拿洛阳宫殿抵押!”小眼睛很坚决,“宫殿实实在在就在那,朝廷赋税,大家瞧不着!”

吕蒙正和王旦给感动坏了,转头开始和丁谓一起研究,借多少才合适,利钱该定多少,务必不能多借!

三人和小眼睛一起熬了个通宵,总算制定出了个章程来,朝廷债券发行面向百姓,不分士农工商,人人都可认购,利钱比钱庄借贷利息低--这是肯定的,否则直接找钱庄借不就得了!--但对小老百姓来说,钱放家里又生不了钱,能赚几个铜板那也是赚啊!

丁谓认为,这个利钱对小老百姓还是很有吸引力的!所以,最后才将认购范围从商人给扩大到了全体百姓。

早朝上,旨意一下,满朝皆惊!

借钱?!还不是找富户借?让百姓自愿认购?

拿洛阳宫殿进行抵押?要知道,洛阳宫殿的修建费用,国库可只承担了一半,另一半都是小眼睛的私库给的!

连寇准都惊得不跳了,良久才出列,向小眼睛伏地长叩首,“官家仁厚,百姓定不会辜负官家爱民一片心!”

小眼睛下巴都要掉了,寇准竟然没喷自己胡闹?扭头压低了声音问张景宗:“今天太阳是从哪边升起的?”

张景宗……难道自己还能说西边?

“臣认购两万两!”寇准跪在地上,又给了小眼睛一惊。

小眼睛眯着眼看了半天,的的确确是寇准啊!回头得问问钦天监,最近可有异像……

在寇准的带领下,大臣们纷纷进行了认购,债券很快就认领了三分之一。

小眼睛这个感动啊,嘱咐大家要量力而为,千万不要逞强,这是向百姓借银,不是打劫大臣!

朝廷俸禄发得丰厚,寒门出身的官员虽然负担重,但认购个十两八两,咬咬牙也能承受得起,寒门出身的就说了,打肿脸充胖子之事,万万不会做的,请小眼睛放心。

小眼睛一瞅,认购得多的,都是家族有钱的,便也放了心,很是开心的发表了一番即兴的讲话,感谢大家的支持!

这边认购刚结束,寇准又说了,剩下的还是以百两起吧,“一两起认,涉及百姓众多,万一中间出了茬子,官家,谨防民变!”

对有钱人来说,一百两银子,一千两银子,一万两银子,亏了就亏了,不伤筋骨,可对一般百姓来说,一两银没准就是救命银,朝廷若赖账,百姓会为了一两银找朝廷拼命的!

丁谓道:“这是自愿的!”